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東亞歷史上的政教關係
The Political-Religious Relationship in East Asian History 
開課學期
112-2 
授課對象
 
授課教師
郭珮君 
課號
Hist1630 
課程識別碼
103 5331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 
上課時間
星期二2,3,4(9:10~12:10) 
上課地點
博雅301 
備註
A23:歷史思維、世界文明
總人數上限:80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以東亞歷史上的政教關係為主題,透過每週設定的不同課題,介紹東亞各地歷史上政治與宗教互動下的不同表現與發展。課程內容包含亞洲宗教面向不同人群、文化、性別、環境、政治傳統下可能出現的各種調整與適應,但不以宗教的教義內涵為討論主軸,而將關注焦點置於政治、社會、文化等歷史背景。期盼透過本課程,修課同學可以思考東亞歷史發展過程中,政治與宗教曾經出現何種不同的互動模式。 

課程目標
每週設定討論主題,首先由教師授課兩小時,說明該主題在政治與宗教層面上的意義,並介紹學界目前累積的重要知識及觀點。第三小時為討論課,在TA的帶領下,透過導讀指定閱讀文獻與課程討論,修課同學可在討論過程中,掌握該主題的具體研究成果,並練習提出可於課堂上開展討論的思考問題。

預期可達成的學習目標及成效:
1. 學生能夠闡述東亞歷史上政教關係的主要現象
2. 學生可說明東亞歷史中政教關係發展上的重要事件
3. 學生可指出亞洲宗教在東亞政權統治下扮演的角色,進一步分析其內涵 
課程要求
1. 出席課程,參與討論課課堂討論
2. 按照課程進度安排,課前預習指定閱讀資料
3. 繳交期中報告及期末報告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3-6小時 
Office Hours
每週二 14:00~15:30 備註: 請事先與教師約定時間 
指定閱讀
第二週:氣賀澤保規著,郭清華譯,《絢爛的世界帝國:隋唐時代》,第一章「新起的統一國家──隋王朝」(臺北:臺灣商務出版社,2017)
第三週:N. HARRY ROTHSCHILD, “Introduction” in Emperor Wu Zhao and Her Pantheon of Devis, Divinities, and Dynastic Mothers, New York: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, 2015, pp. 1-22.
第四週:吉田孝著,劉德潤譯,《岩波日本史(第二卷):飛鳥·奈良時代》,第一章「東亞世界與推古朝的改革」(北京:新星出版社,2020)
第五週:吉田孝著,劉德潤譯,《岩波日本史(第二卷):飛鳥·奈良時代》,第四章「奈良之都與大佛」(北京:新星出版社,2020)
第六週: 佐藤厚著,辛如意譯,〈統一新羅時代的佛教〉,收入《佛教在漢字文化圈的流布:朝鮮半島、越南》(新北:法鼓文化,2022)
第七週:Shigeo Kamata, “Buddhism During Koryo” in Lewis R. Lancaster, Kikun Suh and Chai-shin Yu ed. Buddhism in Koryo: A Royal Religion. Berkeley, Calif.: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, Univ. of Calif, 1996
第九週:小島毅著,游韻馨譯,《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:宋朝》,第五章「宗教本土化」(臺北:臺灣商務出版社,2017)
第十週:彼得.傑克森(Peter Jackson)著,廖素珊、王紫讓譯,《蒙古帝國與伊斯蘭世界:從征服到改宗的歷史大變局》,第三部「蒙古君主與穆斯林臣民」(臺北:廣場出版,2022)
第十一週:史金波,《西夏佛教史略》,第三章「西夏佛教發展概述」(臺北:臺灣商務出版社,1993)
第十二週:中島志郎著,辛如意譯,〈朝鮮時代的佛教:統合與彈壓〉,收入《佛教在漢字文化圈的流布:朝鮮半島、越南》(新北:法鼓文化,2022)
第十三週:原田正俊著,辛如意譯,〈室町文化與佛教 〉,收入《蓬勃發展的中世佛教:日本II》(新北:法鼓文化,2020)
第十四週:曾根原理,辛如意譯,〈近世國家與佛教〉,收入《民眾佛教的扎根:日本III》(新北:法鼓文化,2021)
第十五週:Hardacre, Helen. “The Great Promulgation Campaign” in Shinto and the State, 1868-1988, Princeton: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, 1989, pp. 42-59. (可參考李明峻譯,《神道與國家(1868-1988) : 日本政府與神道的關係》臺北:金禾,1995)
 
參考書目
甘懷真編,《東亞歷史上的天下與中國概念》臺北:台大出版中心,2007。
周伯戡,〈姚興與佛教天王〉,《臺大歷史學報》30(2002.12),207-242。
周伯戡,〈北魏僧曹制度考:兼論中國僧官的起源〉,《臺大歷史學報》67(2021.6),
183-277。
康樂,〈轉輪王觀念與中國中古的佛教政治〉,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》67:1(1996), 頁109 -143。
陳金華,〈唐代的內道場〉,《華林國際佛學學刊》2:2(2019.10),1-91。
古正美,〈佛教傳播與中國佛教國家的形成〉,《成大歷史學報》40(2011.6),1-60。
古正美,《從天王傳統到佛王傳統:中國中世佛教治國意識形態研究》臺北:商周,2003。
古正美,《佛教建國信仰與佛教造像》(上)、(下)臺北:聯經,2024。
李志鴻,〈十世紀中國南方佛教政治論述的建構與宣傳:以佛教印經為線索〉,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》27:4(2017.12),43-56。
黃啟江,《北宋佛教史論稿》臺北:臺灣商務印書館,1997。
張國慶,《佛教文化與遼代社會》瀋陽:遼寧民族出版社,2011。
周齊,《清代佛教與政治文化》北京:人民出版社,2015。
張寅成,〈古代韓國的道教和道教文化〉,《成大歷史學報》39(2010.12),41-60。
許怡齡,〈從「儒學」到「儒教」的脈絡性轉換:「西學」與朝鮮思想史的轉換點〉,《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》13:2(2016.12),101-126。
藍弘岳,〈荻生徂徠的古代中國史觀與政治思想:「聖人之道」的重構與「宋學」批判〉,《漢學研究》33:3(2015.9),169-203。
徐興慶主編,《東亞文化交流與經典詮釋》臺北:臺大出版中心,2008。
末木文美士著,涂玉盞譯,《日本佛教史》臺北:商周出版,2002。
末木文美士著,郭珮君譯,《近世的佛教:開展新視界的思想與文化》高雄:佛光文化,2020。
《新亞洲佛教史》中譯本(中國I~III,日本I~IV,朝鮮半島、越南)臺北:法鼓文化,2015-2023。
Stephanie Balkwill, James A. Benn edit, Buddhist Statecraft in East Asia. Boston: Brill, 2022.
Sem Vermeersch, The Power of the Buddhas: The Politics of Buddhism during the Koryŏ Dynasty (918-1392). Cambridge, Mass.: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, 2008.
Lewis R. Lancaster and Chai-shin Yu ed. Buddhism in the Early Choson: Suppression and Transformation. Berkeley, Calif.: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, Univ. of Calif, 1996.
礪波護,《隋唐の仏教と国家》東京:中央公論社,1999。
橫內裕人,《日本中世の仏教と東アジア》東京:塙書房,2008。
河上麻由子,《古代アジア世界の対外交渉と仏教》東京:山川出版社,2011。
小島毅編,《東アジアの王権と宗教》東京:勉誠出版,2012。
村井章介編,《東アジアのなかの建長寺:宗教・政治・文化が交叉する禅の聖地》東京:勉誠出版,2014。
新川登亀男編,《仏教文明と世俗秩序:国家‧社会‧聖地の形成》東京:勉誠出版,2015。
原田正俊編,《宗教と儀礼の東アジア:交錯する儒教・仏教・道教》東京:勉誠出版,2017。
阿部泰郎,《中世日本の王権神話》名古屋:名古屋大学出版会,2020。
伊東貴之編,《東アジアの王権と秩序:思想・宗教・儀礼を中心として》東京:汲古書店,2021。

【期中報告書單】
金英敏著,陳牧謙譯,《政治學家寫給所有人的中國史:從朝代更迭、塑造政體、身分認同談中國政治思想》臺北:臺灣商務印書館,2023。
古正美,《從天王傳統到佛王傳統:中國中世佛教治國意識形態研究》臺北:商周,2003。
許里和著;李四龍、裴勇等譯,《佛敎征服中國》南京:江蘇人民出版社,1998。
彼得.傑克森(Peter Jackson)著,廖素珊、王紫讓譯,《蒙古帝國與伊斯蘭世界:從征服到改宗的歷史大變局》臺北:廣場出版,2022。
Hardacre, Helen;李明峻譯,《神道與國家(1868-1988) : 日本政府與神道的關係》臺北:金禾,1995。
丁晨楠,《海東五百年:朝鮮王朝(1392-1910)興衰史》桂林:灕江出版社,2021。
珍.波本克, 弗雷德里克.庫伯著;馮奕達譯,《世界帝國二千年:一部關於權力政治的全球史》臺北:八旗文化,2015。
克里杉.庫馬(Krishan Kumar)著;胡訢諄譯,《帝國,統治世界的邏輯:從大國起源羅馬到民族國家法蘭西,塑造現代世界的六個帝國》臺北:聯經,2023。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討論課參與 
40% 
修課同學必須在課前預習每週的指定閱讀,參與討論 
2. 
期中報告 
30% 
根據教師提供書單,選擇一本專書,撰寫2500字的讀書報告一篇 
3. 
期末報告 
30% 
選擇課程進度主題之一,自行擬定課題,撰寫3000-5000字書面報告(小論文)一篇 
 
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
 
上課形式
提供學生彈性出席課程方式
作業繳交方式
延長作業繳交期限, 學生與授課老師協議改以其他形式呈現
考試形式
其他
由師生雙方議定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20  課程說明;導論:政治與宗教的交涉 
第2週
2/27  隋唐帝國:帝國的宗教政策 
第3週
3/5  女皇帝武則天:性別視角下的帝國與宗教 
第4週
3/12  從大王到天皇:日本飛鳥時代的政權與宗教 
第5週
3/19  國家佛教的建立:日本奈良時代的聖武天皇及其繼承者 
第6週
3/26  朝鮮半島的政權與宗教:從三國到統一新羅 
第7週
4/2  高麗時代:佛教作為國教的發展 
第8週
4/9  期中考週,繳交期中報告 
第9週
4/16  宋代國家與儒釋道三教 
第10週
4/23  蒙古帝國與清帝國(邀請專家演講) 
第11週
4/30  西夏、遼、金:非漢政權的宗教活動 
第12週
5/7  朝鮮王朝:儒學與佛教的交鋒 
第13週
5/14  天皇與日本國王:幕府政治下的政教互動 
第14週
5/21  東照大權現的統治:德川幕府的政教詮釋 
第15週
5/28  明治維新下的政教關係:國家神道 
第16週
6/4  期末考週,繳交期末報告